水厂:处理工艺跟不上污染
97%水厂采用传统工艺,对当前重要污染类型力不从心
面对一半不合格水源,水厂滞后的自来水工艺,成为失控的第一道关口。
传统水处理工艺1902年诞生于比利时,被业内人称为经典“四部曲”——絮凝(加聚合氯化铝)、沉淀、过滤(通过石英砂、卵石等)、消毒(加氯气等)。2004年,美国工程院将水处理工艺列为人类20世纪最重要发明之一。
刘文君告诉财新记者,美国纽约、加拿大和澳洲的许多城市,至今仍使用上述简单工艺,可以实现饮用水直饮。
“问题是,凡是仍然采用传统工艺的城市,均拥有基本未受污染的水源。中国大量水源被污染,这种传统工艺已经不再适合。” 刘文君说。
传统工艺主要处理灭杀水中微生物,如果水源被重金属离子和有机化合物所污染,传统工艺就力不从心了。宋兰合介绍说,日本和大部分欧洲国家,由于历史上有过较严重的环境污染,均升级了传统水处理工艺,即深度处理,通过臭氧、活性碳等技术,清除各类有机、无机化合物,使污染水达标,最终实现直饮。
财新记者采访得知的深度处理的反面例证是,湖南省湘潭市三家水厂的水源均是湘江,而湘江的重金属污染严重,水质常年为三类。由于缺乏资金,这些水厂无法升级深度工艺。而湘潭本地卫生疾控部门抽检宣称,从2008年至2010年,三家水厂出厂水达标率为91.98%。在中国地方,通过本地部门互检爆出低合格数字,极为鲜见。
学者告诉财新记者,浙江省某市水源质量较差,但通过先后两套深度水处理工艺,成功实现出厂水质达标。但深度处理工艺远非普遍。
尽管水源污染严重,至2009年底,全国县以上4000多家自来水厂中,98%仍使用传统工艺。目前,仅有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和杭州、郑州等部分城市的部分水厂实现了深度处理。预计到2012年7月1日饮用水新标强制执行开始,采用深度处理的水厂,比例只会再多一个百分点而已。
宋兰合说,滞后的水处理工艺,叠加不合格的水源,自来水严峻的水质现状事属必然。
|